2020年7月17日上午10时,环境资源楼939会议室内,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分工会举办了以“抗疫暖心 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手工香囊制作。
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有解毒功效。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古人常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以作驱虫祈福之用。
今天大家“忙里偷闲”坐下来,拿起针线,对着手机视频教程缝着手中的布料、装填棉、加香料,忙得不亦乐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章慧女士专程从芜湖赶来现场手把手教大家缝制、打结等。不一会儿功夫,就有香囊成品出炉了。
在记忆中,手工的针线,一针一线承载着“早一辈妈妈们”的温暖,生活的日新月异使很多传统的手工活儿与我们渐行渐远。我国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自2017年起,国家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0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分工会举办的“抗疫暖心 健康生活”的手工香囊制作活动,对于教职工而言,在其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提升文化艺术内涵等方面颇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