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31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纠正探微

  安徽工业大学   周仁准

  [摘 要]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状态不仅关乎他们自身职业发展,还关乎时代颜面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当下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存在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其内在形成原因主要有社会发展转型期多元价值观交锋、部分青年教师自我社会角色定位失当、行为成本与行为收益的非对称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主体缺场等。当前,开展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纠正的主要路径包括坚持以科学的职业道德观作指导、创设独立专职的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机构、建构高效务实的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组织运行机制和建立健全职业道德行为成本与收益对称的教育奖惩机制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纠正 

  与拥有显赫名望、骄人事业与庞大财富的达人名流相比,高校青年教师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他们常年默默无闻耕耘于教育岗位,他们既不拥有显赫名望也不座拥庞大财富资本,他们是一群不被世人过多关注的群体!然而,他们的职业道德状态不仅关涉他们自身健康成长,还超越达人名流的社会影响,他们的职业道德状态还“关乎时代颜面”[②],关涉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有效贯彻实施与高校的未来。关注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性的议题,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当下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主要表征 

  当下中国社会正经历现代性发展转型,高校青年教师也在经历着其自身的社会职业角色定位重要时期。据教育部调查统计,根据我国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2年,在我国高校35岁及以下教师总数为634503[③]人,青年教师总人数占高校教师总人数的44.05%。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然而,在我国社会正经历的现代性发展转型过程中,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出现了明显的角色定位偏差,他们在职教过程中出现如下令人遗憾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首先,部分青年教师出现从教不敬业与重教书轻育人倾向。缺乏从事教育职业应有的敬业精神和执教的崇高感与使命感是较为典型的现象。教师是从事教育人的职业,是开启人们思想与智慧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教育的人应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牺牲精神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博爱精神,具有神圣的使命感、光荣感与自豪感。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部分青年教师在实用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错误地将教师职业与社会其他职业等价齐观,他们认为教师职业仅仅是他们借以谋生的一种生存方式,对他们而言,教师职业既无“钱”途又无权势,有的只是清贫与闲暇,他们从事这样的一种职业只要不伤天害理和对得起“良心”就行。部分青年教师“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忙于在校外兼职或从事与教学科研无关的牟利活动”[④],对湖南七所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调查显示:“‘青年教师因为私人原因临时调课问题’反映最突出”[⑤],“超半数的青年教师认为教师职业不能实现人生价值并试图从事第二职业”[⑥],部分青年教师寻机弃教从政或弃教经商,部分青年教师言谈不分场合,将对教师待遇的满腹牢骚带进课堂,自嘲为清贫的“山珍海味认不全”的“九等公民”,在学生中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部分青年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他们重视对大学生专业理论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培育,却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一方面,部分青年教师存在着对教书与育人两种关系的不正确看法,他们片面地认为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专有职责,而不属于自己份内的事。他们在突出强调专业课程研习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的传道与解惑的引导,没有从思想认知的高度对学生开展人格与道德情操的感染与正面引导。另一方面,部分青年教师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受制于高校现有的职称评定规则与奖惩制度的影响,部分青年教师将主要精力积极投入到科研创新工作中,对教学采取了消极的态度。他们认为教学工作只要过得去就行,在教学投入太多容易造成学生过多抱怨与自身科研投入不足双重吃力不讨好的尴尬。久而久之,他们将教学与科研两种区别开来,对教学只是注重量而忽视质的要求,对科研全力投入以实现质的突破。部分青年教师甚至于将教学任务看成是一种负担,他们教学方法机械、态度消极。重教书轻育人严重背离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影响了高校人才的培育工作。 

  其次,部分青年教师频现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从事高等教育的青年教师不但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还承担着从事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的历史使命。秉持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职业道德规范是青年教师的应有行为规范与道德操守。高校青年教师理应做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表率,将个人的人生价值融入到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事业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然而,部分青年教师在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中心浮气躁,学术腐败、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严重。笔者调查显示:就“在您的青年同事中是否出现抄袭、剽窃或贬低他人学术科研教育成果的情况?”,26%的人回答“部分存在”,选择“完全没有”的只有62%。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在广大青年教师群体中较为严重。高校是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的主要基地,学术成果是评价高校教师(包括青年教师)贡献大小与职称待遇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成为青年教师职称评定中的核心指标。在市场经济造假风潮的浸染下,部分高校青年教师为铤而走险,在学术研究中放纵自己,走学术研究“近路”,抄袭、作弊等现象日渐增多并。北京大学王铭铭抄袭事件曝光后,部分青年教师对此不以为然,他们乐观地认为自己不是名人,还“没有机会”被别人关注和曝光学术造假。更有甚者,部分青年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弄虚作假、粗制滥造,他们为了赢得高校一年一度的科研考核,以较少的学术投入获得更多科研产出,进而获得更高的高校年度考评“工分”,他们随意嫁接和拼凑科研数字与学术成果,背离了高级知识分子应有的职业操守与道德规范,在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过程中投机取巧与弄虚作假,在科研上盲目追求数量、忽略质量,学术造假、剽窃和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出现了一些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现象。 

  最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索取轻奉献与服务意识淡薄观念。在整个社会有机组织体系中,高校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机构,还是一个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的组织。高校不是游离于社会组织之外的机构,而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发动机”,一个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与人才支撑的“发动机”,高校青年教师只是这架“发动机”中闪光的“螺丝钉”。高校青年教师应清晰界定自己应有的社会坐标,顺应时势发展的趋势,将自己聪明才智服务于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应有的担当。然而,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趋利的影响下,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受趋利原则的影响,过度看重个人的得与失,重视物质轻视精神,重索取轻奉献,服务意识淡薄,“在工作中缺乏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较弱,欠缺奉献精神。”[⑦]“部分青年教师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弘扬的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不以为然。”[⑧]部分青年教师忘记自己应有的社会道义担当,片面追求个体幸福,强调等价交易,凡事以是否有利可图为原则,有酬劳就干,多酬劳多干,无酬劳不干,部分青年教师将主要精力从事于营利性社会兼职,对于校内的本职工作敷衍塞责,置社会公益活动为负担与累赘,缺乏高级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担当精神,缺乏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有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 

  二、当前高校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社会面临现代性发展转型的当下,导致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出现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既有社会发展转型等外部原因,也有青年教师自身思想认识与职业角色定位等自身原因。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发展转型期多元价值观交锋给青年教师带来的思想困扰与认识误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加速了我国社会融入国际主流社会的进程,推动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现代转型,一个更加民主、开放、自由与法制的现代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意识形态多元化渐趋形成。多元意识形态并存在开阔人们眼界与解放人们思想的同时,客观上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形成了分化与侵蚀的局面,意识形态多元化并存格局弱化和动摇了部分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例如,市场经济语境下大行其道的工具理性对传统社会意识形态阵地,民主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对青年教师产生一定的诱惑与影响。部分青年教师“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⑨],部分青年教师“价值取向转向世俗功利,注重眼前实惠和个人利益。……,工作三心二意,缺乏敬业精神。”[⑩] 

  其次,部分青年教师自我社会角色定位失当。受制于个人职业追求与人生理想的差异,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单纯的“传道”者与“生存型”角色,他们对较之职业缺乏热情与激情,部分青年教师甚至于将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忘却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神圣,他们没能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育与科研工作之中,部分青年教师以契约型关系界定自我与高校的关系,以旁观者的角色看待求学的大学生。部分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崇高性缺乏深刻认识,将教师职业混同于一般性的谋生求职行工作,没能正确摆正教师职业与社会兼职之间的主次关系,降低了对其从事的教师职业的标准与要求,进而导致自我社会角色定位失当。 

  再次,行为成本与行为收益非对称的消极影响。道德关系本质上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反映。因此,人际间道德关系的调节与改善必须立足于利益关系的改善,人际间道德关系的改善必须立足于对社会主体行为成本与收益的调节。就高校青年教师职场表现而言,部分青年教师通过课程考试前透露考题以取悦学生和赢得学生较好评价,部分青年教师通过学术造假、抄袭与剽窃以获得教高年度等级测评。上述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都与行为本身的成本与收益紧密关联。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开展必要的有效的制度约束以增加不道德行为的成本,这是有效杜绝青年教师职场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有力措施。相关教育与管理者一方面需要通过相关机制提高青年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利益,增强他们投身教育的神圣感、使命感与成就感,另一方面,相关教育与管理者需要在不断改进青年教师生存境遇的同时,加强对职教过程中道德失范行为的惩处的制度性建构,通过强有力的伦理制度增加青年教师在职教过程中道德失范行为的成本,进而促使他们自己加强自我道德约束。 

  最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主体缺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缺陷是:缺乏权责统一的独立的专职的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机构。笔者认为,主体不明确、权责不清晰是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缺陷。我国高校现有的道德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是针对青年大学生,人们所感受到的高校道德教育也基本上为高校青年大学生设计。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突出强调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今天,青年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青年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认同与关注,高校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反而有被淡化的趋向,在高校职称竞争、资历竞争都尚青涩的“青椒”们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他们在高校主体地位出现被“缺失”的不正常情况,针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机构设置更未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针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也常被戏称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11]的代名词。 

  三、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纠正的主要路径 

  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更是一个复杂性工程。当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纠正的路径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坚持以科学的职业道德观教育指导青年教师。在社会转型期间,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在一些人心目中,微薄的教师薪水难以遮挡辛勤执教教师及其家人生存的艰辛,难以撑起教师职业的崇高与伟大,教师职业已经没有曾经的社会荣誉与崇高感,部分青年教师甚至于将教师职业与社会谋生职业相提并论,处于被边缘化的“青椒”们在学校里“做最累的活,干最多的工作,拿最少的钱”[12]。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的价值观念之间可能潜在着内在的冲突,行为主体基于不同的价值观而实施的社会性行为可能存在不同的道德评价。主体作出的行为选择都可能有其内在的逻辑与合理性。此时,坚持以科学的职业道德观教育指导青年教师至关重要。坚持以科学的职业道德观教育指导,就必须让广大青年教师明确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育职业是一项关于育人的神圣职业。坚持以科学的职业道德观教育指导,还必须让广大青年教师明确教育职业还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性,“教育并非一个中立的事业,就教育制度的本质而言,无论教育工作者是否意识得到,他们已经被卷入到一项政治活动。”[13]教师应在教学与科研活动中积极弘扬和贯彻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应该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反,忽略会忽视对青年教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武装,就有可能出现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失范言行,忽略或忽视对青年教师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就有可能出现青年教师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思想,就有可能出现部分青年教师的违法乱纪言行。 

  2、创设独立专职的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机构。正如前文所述,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缺陷就是缺乏权责明确的专职职能主体。在现有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中,还没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独立行政组织主体专职负责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在日常工作的表现就是:开展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不明确、权责不清晰、工作不连续与效率待改进。虽然现有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校党政一把手领导,各学院(系、部)党委分工负责具体落实,高校两办、宣传部、人事处、科研处、工会等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完成。但是,纵观现有高校的组织机构设置系统,没有哪一个组织机构的核心职责是开展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这种机构设置与职责分工状况反映了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现有的尴尬状态:没有明确职能主体自然也就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高校日常的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设置、计划组织、过程控制等便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每一个职能部门都有义务,然而却没有哪一个部门为效果不彰承担主要责任,这就是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不高的症结所在。因此,设置明确专职机构是顺利推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4]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完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建设,首要的问题是创新设立专职从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机构。明确的主体设计有助于界定清晰地责权利关系,进而有助于持续有效地推进教育工作发展。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可在校党委组织机构序列设专职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机构,机构名称可初步定为“青年教师工作办公室”(简称“青工办”)。“青工办”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直接开展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与教育工作。“青工办”也可设置于校工会组织之中,由专职工会副主席负责。 

  3、建构高效务实的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组织运行机制。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好必须明确界定不同机构的职责权限,建立完善的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运行机制。党政机构职责不清是我国现有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运行机制的另一通病。机制不健全、职责不清晰必然带来工作效率低下。结合我国高校目前的组织领导体制,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应实行如下运行机制:党委领导,行政(校长)负责,党委宣传部、人事处与工会负责具体实施,院系配合落实。在这一运行机制中主要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即高校党委、行政(校长)、党委宣传部、人事处、工会和院系。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校长)在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关系是党委全面领导,行政(校长)对党委负责并贯彻执行。党委办公室、宣传部、人事处与工会作为职能部门,对校党委和行政(校长)负责,同时作为主管职能部门,负有具体实施的职责。院系党委、总支和行政具体落实,对学校党委和行政(校长)负责。 

  4、建立健全职业道德行为成本与收益对称的教育奖惩机制。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失范行为惩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对于某一特定的主体而言,善意道德说教也许能取得预期道德修养的效果,但是,就整个社会而言,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离不开“软硬兼施”。所谓“软”是指对受教育者持续的价值规范与行为规范的道德教育,所谓“硬”是指对受教育者开展的道德理念的确立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与固化过程,“硬”的教育手段主要运用法律法规、组织规章制度等强制手段保障实施。灵活运用“软”与“硬”的教育方法内化道德律令,对青年教师职场典型的道德行为予以褒扬,对青年教师职场中的道德失范言行予以必要有效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