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31

加强高校工会职能 构建校园和谐共同体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黄家宏 

  摘要:在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视野中,个体与共同体是表征人类生存方式的一对基本范畴。个人只有在共同体之中才能获得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工会应该加强自身职能,建设积极的和谐的高校校园共同体。 

  关键词:工会;高校;共同体; 

  引言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治、经济和其他各方面的政策都有了巨大调整。在政治体制的改革上,更加重视我国法制法规的建设,从多方面调整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关系,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职工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高等教育领域渗透进了很多新鲜理念,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工会也面临着内部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领导体制、高校管理体制、高校教师队伍变化及高校劳动关系变化等诸多方面。针对这些变化,高校工会应该加强自身职能,建设和谐的校园共同体。

  一、马克思主义和谐共同体思想

  黑格尔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精神性。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费尔巴哈将人看作是感性的对象。他认为,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自我,而是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同一之中。换言之,共同体使人成为了人。[1]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出这样的论断,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个人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对象化活动,并且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充分丰富与全面占有。在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视野中,个体与共同体是表征人类生存方式的一对基本范畴。个人只有在共同体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也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只有在依据人的本质而构建的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体才能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及充分的社会交往中成为主体,获得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然而,真正的共同体是在特殊利益与公共利益逐步趋同的基础上实现的。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诉诸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得以实现。

  形成真正的共同体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趋势。但是,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完全具备建设真正的共同体的物质基础。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真正的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提出,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体与共同体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是要构建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高校工会的职能建设

  学者刘元文在《工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中指出,“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它反映工人之间的一种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社会政治组织。”[3]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界定的,工会是“无产阶级的真正的阶级的组织”,工会作为一个群众性组织囊括了特定群体的全部成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由群众组成,又为群众谋福利的特点。新时期,高等院校的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高校工会如何加强建设,以迎接新挑战,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工会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的理论,高校工会应加强自身职能,建设校园和谐共同体。

  1建设优秀工会干部队伍

  工会本身具有政治和社会属性,属于社会共同体。因而要想建设好校园共同体,高校工会组织本身的建设首当其冲,这是建设好整个和谐校园共同体的重要保证。高校党政要拓宽选拔工会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渠道,将立场坚定、作风正派、能力突出、具有群众基础、一心为群众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工会的干部队伍中,从而增强工会工作整体水平。高校工会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和服务为先的群众观念,为教职工解难事、办好事,通过竭诚服务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同时在工作中要重视源头参与。在商讨涉及广大教职工利益的政策改革方案时、高校工会要积极主动参与、为增强各项政策方案措施的可操作性、提出建设性意见,要确立扎根基层贴近职工的工作作风。高校工会干部要坚持重心下移、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做到下得去沉得深、放下架子、与教职工打成一片。要切实提升调查研究的能力、善于观察问题捕捉信息、微中见著、准确地把握教职工的真实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加强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切实树立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从实际出发提出见解、为学校党委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工会干部加强群众理念,促进校园共同体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2建设校园学习氛围

  高校教职工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知识丰富,学问渊博。但工会仍需加强对教职工自身的教育。首先,高校工会要明确地履行工会对教职工的教育职能,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教职工队伍,提升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教职工队伍。同时,通过自身的学习及高校提供的深造机会等来实现,这些对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学风建设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发展各方面专才,为专业分工奠定人才基础。另外,浓厚的学习氛围是高校的环境特点。工会还应该在内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形成积极的教育导向,创造向上的校园环境,培养教师的自我提高意识,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强化自身教育学习的重要性,激发教职工的教学和科研潜能,让整个校园在共同学习的气氛中和谐发展。在工会的组织下,帮助教职工树立先进的政治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创建共同发展的校园大家庭。

  3保障职工民主参与学校建设

  高校教职工具有高级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有利于和谐共同体的建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由于政治体制日渐完善,“民主”日渐深入人心,因此职工的参与、管理、监督意识也日趋强烈。工会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代表着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应发挥其政治组织职能优势,引导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积极做好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重大事项的民主协商、民主决策,以深化学校的改革。《工会法》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因此,高校工会应积极发挥正面作用,满足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愿望。同时,工会还应该引导、教育、帮助教职工维护好自身合法利益。工会要保障利益诉求渠道畅通以便解决师生反映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教职工的根本权益。[5]高校工会作为教职工群体结合起来的组织,其主要任务在于发动和引导教职工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认真工作,并参与到高校的改革和建设中,共同参与管理高校事务,促进高校的进步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4维护职工各项权利

  近年来由于工作的超强度和心理上的超负荷,很多高校教师出现了心理和身体上的疾病,如:各种职业病的纷扰、记忆力衰退、精神萎靡、工作效率降低、焦躁情绪等。这些现象都表明高校教师的身心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不一而足。由于工作环境本身单一,现代高校校区分散,教师居住分散,不利于高校教师之间进行工作和生活上的交流。人际范围受限、人际交往淡薄。而且教师职业压力过大,既承担了教书育人的角色,又承担着科研专家的角色。这致使高校教师通常要身兼数职,一个人担当很多角色。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层次的提高,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一些青年教师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不得不在科研工作的同时选择继续学习,如:攻读博士、出国留学深造等。

  高校工会工作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进一步增强高校工会组织辐射力和影响力。首先,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帮助解决教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其次,工会领导干部要经常带着方案、带着问题深入基层工会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办公会等形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切实为基层工会组织和教职工排忧解难。最后,高校工会要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不求全面而求实效做到有重心、有特色、有层次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舒缓教师的工作压力,让校园呈现出积极向上、具有蓬勃生机的整体面貌,将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繁荣昌盛。[4]

  5建设和谐校园共同体文化

  文化建设的真实底蕴恰恰表现为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重建,表现为人民群众精神共识的生成。这种精神共识并非社会部分成员的选择,抑或社会成员的部分认可,而是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全体成员的基本共识。正是这样一种主体的认同和共识,形成了构建整个社会共同体文化的精神动力。它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上的共性生活情趣和追求。在精神生活共同体所体现的生活共识下,个体的主体性张力凝聚成了推动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集体意识。这种个体的主体自觉为弥合群体的公共利益与个体的特殊利益提供了可能,从而成为现实社会生活共同体与时俱进的价值依归。[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认识到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之地,师生员工掌握知识的途径很多、与社会文化接触条件便利,而且思想活跃、勇于挑战自我,开拓创新,对社会文化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校工会在文化建设中要承担起自身的任务,吸收过滤外界的文化,提取适应学校发展的文化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中,为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文化能对处于其氛围中的人自然而然产生熏陶作用,学校的成员能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受到影响,无形之中与学校的价值观取向趋同。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从四个层次展开,分别是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在高校工会工作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工会的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办公场所、教职工活动开展场地、教职工之家等,为了丰富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工会还经常购置娱乐设备、健身器材,这与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相互交叉;工会制度文化建设包括教代会制度、工会工作制度等,包含于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工会的行为文化是指教职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种行为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产生的文化现象,校园的行为文化建设主体是师生员工,那么自然,两项内容相互交叉;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层面,高校工会通过幵展各项活动和竞赛丰富教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响应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与其内容也相互交叉。“工会对教职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法律教育,以及科学、文化,提高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业务素质,使教职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相符合,并且是校园文化中最全面、最深刻、最高层次的教育活动。”[6]

  结论

  所谓社会生活共同体则是建立在每一个体的生活共识基础之上的有机联合,人们在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追求着自身的发展。在特殊利益互补的共同生活中,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他人的利益也不再是影响自身利益实现的障碍。正是在这种和谐的意蕴中,社会生活共同体真正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代表。[7]同时,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共同体,不仅旨在确立人们物质生活的和谐关系,而更应该体现出一种精神生活共同体的实践底蕴。高校工会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能,促使工会各项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要结合实际,在党委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全局,通过履行各项职能特别是维权职能团结好、组织好、发挥好广大教职工,服务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建设积极创新进步的和谐的高校校园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