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31

“服务型工会”视角下高校“教工之家”建设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 步献新

  摘 要:建设“服务型工会”是新时期党中央、全国总工会对工会工作的要求,也是工会加强自身建设的要求。高校建设“服务型工会”应当以“教工之家”为抓手,但是当前高校建家存在着“家”的感觉淡、小家建设弱、认识不足、参与不够、特色不明、整体性不强等问题。高校工会推进建家工作应当与党政部门共建、当好“家长”、软硬件建设并举、找准教职工兴奋点。

  关键词:服务型工会;高校教育工会;教工之家

  自中国工会十五大提出建设“服务型工会”的要求以来,高等院校掀起了一股建设教工之家、教工小家的热潮,希望藉此提高工会组织的凝聚力,服务于学校发展的大局。然而,在实践中,教工之家建设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迫切要求在理论层面厘清其意义,并在实务层面提出应对之策。

  一、“服务型工会”视角下高校“教工之家”建设的意义

  (一)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的必然要求

  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基本特点[1]。纵观改革开放至今召开的历届工会代表大会可见,中国工会始终以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为行动指南,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使命。自1983年中央书记处发出“工会要真正成为职工之家、职工之友”的号召以来,各级工会都把建设职工之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步入新世纪后,党中央确定了构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等执政目标,并在中共十七大上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理念。2008年,在中国工会十五大上,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工会发挥贴近基层、贴近职工的优势,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会后,各地迅速掀起了创建“三型工会”的热潮,高校教育工会也纷纷启动了新一轮教工之家建设工作。

  (二)贯彻全总工作部署的现实要求

  多年来,全国总工会一直致力于将各级工会组织打造成为“职工之家”,先后下发了《关于整顿工会基层组织,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决定》(1984)、《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决定》(1990)、《关于贯彻落实工会工作总体思路,把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提高到新水平的意见》(1997)、《关于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意见》(2003)、《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职工之家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意见》(2010)等指导性文件,对职工之家建设工作进行部署。作为工会系统的一员,高校教育工会应当切实贯彻全国总工会的要求,通过创建教工之家,将“原子化”的教职工聚拢起来,使他们参与校院管理,为学校发展献计出力。教育工会要通过教工之家这一平台,使教职工自身的“建功”需求与党政领导的“立业”需求共融共生,形成“凝心聚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

  在我国,工会既有国家属性,又有社团性质,既是国家机构的外延型组织,又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2]工会的基本职责就是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关心职工的生活,倾听职工的呼声,重视职工的愿景,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可见,建设“服务型工会”是发挥工会作用的重要平台,是增强工会活力的有效手段。对于高校工会而言,建设服务型工会应当以服务本单位的事业发展为落脚点,以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满足职工合理需求为关键点。作为教职工的“娘家人”,高校工会必须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搞好服务、提供保障,并且还要把传统的困难帮扶、生活服务与当前教职工所需要的精神性、文化性、发展性服务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教工之家”的内涵。因此,建好教工小家、壮大教工之家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会加强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当前高校“教工之家”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认识误区有待破除

  近年来,国内高校深入开展了教职工之家建设,工会系统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层面的“模范职工之家”、“模范职工小家”的评比活动,以评促建,推动了高校建家工作的进程。但即便如此,仍有一些认识误区有待澄清。例如,少数分管领导或工会负责人片面地认为,建家就是兴建教职工活动场所,因而把工作重点放在设施建设上,忽视了教工之家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有些工会组织急功近利,将评优评先作为建家导向,表面上把“教工之家”建设得较为完备,但实际上教工之家的使用率不高,凝聚力不强。高校建家的根本目的是凝聚人心,使教职工爱岗敬业、乐享生活,使高校与社会、校方与职工之间和谐共融、共同发展。

  (二)“家”的感觉有待强化

  家是爱的港湾,它让人觉得轻松、感到温暖、充满希望。建设教工之家就是创建一个由教职工构成的情感共同体。其以业缘、趣缘为纽带,是一个可以让教职工放松身心、沟通交流、互相支持的地方。它虽然不像教职工自己的姻亲之家、血缘之家那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但也能让教职工信赖和依靠。教职工只有对教工之家有了“家”的感觉,才会有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才可能向工会敞开心扉,才会参与工会组织的各种活动,才能够为学校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工之家建设并未营造出浓厚的“家”的氛围。建“家”时,多关注于“投多少钱、建什么场所、买哪些器材”,较少考虑“活动如何开展、服务能否普及、氛围如何营造”,其结果就是教工之家的硬件设施虽然较为齐备,但利用率不高,未能成为教职工日常生活的另一重要场所。

  (三)教职工参与度有待提高

  全国总工会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把建会、建制、建家结合起来,努力把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规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名副其实的职工之家。[3]可见,教工之家建设是一项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常抓不懈、常建常新的工作。校、院工会组织固然是建家的谋划者和实施者,但仅仅依靠工会有限的专兼职工作人员是很难胜任建家任务的。因此,工会组织要发动教职工为建家工作出谋出力。但就目前情况看,高校教职工参与建家活动的人很少,建家往往成为工会组织的“独角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职工普遍存在着依赖思想,主动性不够,将建家视为行政事务,认为其与自己无关;另一方面是工会组织与职工群众联系不够紧密、动员手段单一、影响力不高。教职工不参加教工小家、教工之家的建设,不了解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必然不利于教工之家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工小家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建家包括两个层次:校工会主抓的“教工之家”和院系分工会负责的“教工小家”。理论上说,“小家”是“大家”的组成部分,只有把分工会的“小家”建好了,学校的“大家”才有厚实的基础和充实的内容,才能解决上热下冷、不接“地气”等问题。然而,受院系领导不重视,分工会自身能力不足、资源有限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教工小家的建设普遍显得较为薄弱。一些院系领导认为教工小家可有可无、可急可缓,既没有教学科研工作那么重要,也没有思想教育工作那么迫切,更谈不上将其与建院、建系结合起来。院系基层工会原本就没有资产、经费紧张、人手不足、场所缺乏,如果主管领导不予支持,建家工作自然就无从谈起。有的分工会虽然争取了一些经费,但也只能勉强建个活动室,简单置办几件设施。小家建设流于形式,教职工感觉不到“家”的存在,体验不到“家”的温暖。

  (五)教工之家的特色有待彰显

  全国总工会在《意见》(2010)中明确要求,工会建家不能搞一个模式,各级工会组织要抓住制约和影响建家工作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推动建家工作创新发展。按照这一要求,高校建家应当根据院系和学校的现实状况,找到影响教职工和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进而形成不同的建家模式。进一步说,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高校,不同学科与专业的院系,教工之家建设的重点应当是相异的,特色应当是不同的。但是,目前高校建家却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制度规范、场所建设、活动内容大同小异,被知晓和认可的品牌项目不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教育工会系统为创建模范教工之家、教工小家制定了评比指标体系,高校工会自然要按照标准进行建家;二是后发高校一味模仿先行高校,建家工作与单位实情结合不够,导致模式趋同、特色不明。

  (六)建家工作的整体性有待改进

  高校建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是工会组织自身的任务,也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一环。从外部看,工会组织应当和党政部门形成合力,使外循环保持畅通。因为广大教职工既是工会会员,也是学校员工,或包含了很多党员。党政工联动,在管理和服务教职工的过程中,共建教工之家是高校建家的基本路径。从内部看,校工会应统筹小家建设,在政策、经费、信息等方面支持分工会,帮助其协调关系、整合资源,使内循环保持畅通。就此而言,目前高校建家尚未建立整体的、良性的循环系统。与同级党政部门相比,工会组织地位偏低、资源不足,常扮演“拾遗补缺”的角色。建家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难以落实,建家与党建、育人、兴校未能有机结合。教工小家基础薄弱、参差不齐、各自为政,服务的长期性、普惠性、公益性难以实现。

  三、“服务型工会”视角下高校推进“教工之家”建设的策略

  (一)争取党政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高校建家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若没有党委部门的支持、相关部门的配合,是很难收到实效的。因此,工会要大力宣传有关文件精神、倡导高校建家的意义、表明服务大局的态度、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争取党政领导对建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事实上,对于高校而言,教职工是育人工作的主体,党员干部是学校创新发展的动力,因而打造一支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良、认同组织、追求卓越的教职工队伍是党委、教学、科研、学工、人事、工会等部门的共同诉求。工会要以此为突破口,争取将建家工作与党建工作、科研工作、育人工作等结合起来,建立相关部门合作共建的运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二)当好“家长”,统筹规划建家工作

  高校教育工会是教工之家的“家长”。作为家长,工会必须从总体上统筹考虑建家工作,尤其是要解决建家的理念、原则、措施、步骤、保障等主要问题。在此方面,教育工会既要遵循全国总工会、教科文卫体工会委员会提出的建家标准和基本要求,也要结合校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建家方案,将服务大局、依靠职工、创新发展、齐抓共建作为行动指南。同时,工会在建家过程中应扮演政策制定者、行动召集人、资源筹集者、组织协调者等多种角色。工会既要为建家工作设计路线图,提供具体指导,也要协调解决建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另外,工会要有宽广的心胸、民主的作风、务实的态度,要能够承受来自于各方的压力,深入基层、查找问题,主动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不断提高建家水平,增强工会活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把建家工作从工会组织的“独唱”变成全体会员的“合唱”。

  (三)双管齐下,兼顾形式建家与实质建家

  高校建家应当“软硬兼施”。硬,即硬件,是指教工之家的场所、设施、设备等,这是“家”的躯壳和物质形态;软,即软件,是指教工之家的文化、制度、氛围等,这是“家”的灵魂和精神形态。软硬件齐全、形神兼备,才能营造出“家”的感觉。具体说来,教工之家首先要“立起来”,即“硬”件设施要完备;然后要“动起来”,即“软”性环境要完善;再次要“转起来”,即真正回应职工群众的需求;最后是“亮起来”,即真正成为教职工的心灵家园。这是我国工会建家30年取得的宝贵经验,[4]也是高校建家应当秉承的发展思路。因此,高校工会建家时要注意软硬件建设并举,处理好形式建家与实质建家的关系。形式建家是基础,实质建家是目的,两者都要抓,才能全面建家。在实践中,形式建家要注重满足大部分教职工的需要,不求场所华丽,但求设施实用、服务适切。实质建家要注重营造氛围,不求文件齐全,但求人性关怀、温暖亲切。

  (四)找准兴奋点,打造“特色之家”

  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职工利益诉求复杂化的当下,高校建家必须以创建“服务型工会”为契机,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赢得教职工的信赖。工会要通过上下纵横的组织体系,建立教职工思想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掌握他们的心态,倾听他们的意见,分析他们的需要。对于教职工的困难和要求,要做到不推诿、不敷衍、不拖延,做到“职工有需求、工会有回应”。[5]对于教职工,要热情接待、真诚沟通、切实关爱,努力营造和谐友爱的组织氛围。在做好帮扶困难职工、开展文体活动、提高福利水平等常规工作的同时,工会要着眼于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生活方面的突出需求,设计相应的服务方案,优化服务供给,力争在建家的过程中形成一些知晓度、美誉度较高的品牌项目。总之,找准教职工的兴奋点,将服务提供与品牌建设整合起来,教工之家才能够富有特色、充满活力,才能够成为教职工生活压力的缓释地、工作与休闲的调和地、党和群众联系的聚集地。

  参考文献:

  [1]李建国.高举旗帜 改革创新 团结动员亿万职工在实现中国梦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N].工人日报,2013-10-25(1).

  [2]姜风雷.关于“服务型工会”的实践和探索[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9(2).

  [3]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职工之家工作 充分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意见[Z].2010-05-26.

  [4]车丽.中华全国总工会在京举行建设职工之家30周年座谈会[EB/OL]

  [5]洪浩.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 真抓实干促创新转型[N].工人日报,2013-0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