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2

霍剑青、施蕴渝教授荣获第三届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霍剑青、施蕴渝教授荣获第三届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8月28日,国家教育部网站发布了《教育部关于表彰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的决定》(教高〔2007〕15号),公布了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00位获奖教师名单,我校霍剑青教授、施蕴渝院士名列其中,荣获第三届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霍剑青教授从教三十年,长期全面承担了普通物理、理论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课程及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等各类教学工作。先后教授了《基础物理实验》、《综合性物理实验》、《现代物理技术实验》等多门课程。结合素质教育,她还开设了“计算机在物理中的应用”、“物理学史的启迪”、 “物理实验系列技术讲座”等新课。 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她还按实验的新体系、新内容,主持编写了与四级物理实验体系相对应的大学物理实验教材(一套四册),作为国家九五教材和面向21 世纪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被教育部评为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在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应用上,霍剑青教授和她领导的课程组研制出了国内、外第一套虚拟现实型的实验教学软件“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和“大学物理远程教学系统”,开创了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并在国内300多所高校和部分海外高校加以推广使用,为我国高校实验教学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94-2004年十年间,她主持、实施了我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的设计思路,从而大面积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为我校物理实验教学形成特色作出了重要贡献。霍剑青教授先后承担了“国家理科基地创优名牌课程‘大学物理实验’”、“新世纪网络课程‘大学物理远程教学实验’”、“理科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等多项省部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取得了多项国家级和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例如“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于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于2003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由于霍剑青教授在实验教学和课程改革上的不断努力、创新,她先后荣获“宝钢教育基金2002年度优秀教师特等奖”、2003年安徽省“三八”红旗手、第四届“江淮十大女杰”,2003年省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施蕴渝院士从事高等教育工作30余年,身为院士,坚持承担本科生基础课教学工作,先后教授过《生物学导论》、《生物大分子的计算机模拟》、《结构生物学》等基础课程。在教学上,施蕴渝院士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科学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治学严谨、教书育人,深得学生爱戴。 施蕴渝院士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主持了教育部“生物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生物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规范”等多项教研项目,为我国生物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改革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科研方面,施蕴渝院士更是硕果累累。早在80年代中期,就在我校率先建立了计算生物学实验室,也是国内最早在八十年代中期最早用二维核磁共振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专家之一,她领导的实验室建立了蛋白质核磁共振实验研究的系统方法。作为项目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科学院结构基因组计划,建立了结构基因组研究平台,是国际结构基因组顾问委员会的委员。她领导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的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培养了一批在计算生物学与结构生物学这些交叉学科领域工作的年轻学科带头人。在“七五”至“十五”期间,曾经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课题负责人。被评为863先进个人,获863贡献奖。目前是973项目的课题组长,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的负责人。先后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工作是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精神,从今年开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由每三年评选一次改为每年评选一次,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教育部希望获奖教师再接再厉,同时,号召高等学校广大教师向获奖教师学习,切实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培养高素质人才上,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