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2月27日发布的《中国科学院2007年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结果的公告》,我校俞昌旋教授当选为新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许武和人事师资处处长周先意前去慰问。
俞昌旋,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41年7月生于印度尼西亚,籍贯福建福清。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在磁约束等离子体湍流和反常输运、等离子体非线性现象、等离子体诊断等领域取得多项有重要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首次实验证实了湍流雷诺胁强是驱动极向流和径向电场剪切增强,并触发低-高约束模式转换的主要机制;合作首次观察到了测地声模带状流完整的环向和极向对称性特征;实验发现测得的线性欧姆约束等离子体中湍流色散关系与电子漂移波的理论预言一致;合作发现密度极限破裂存在早期先兆。最先观察到无外驱动等离子体向混沌态过渡的三条途径;首次实现利用小扰动方法对无外驱动的等离子体混沌实施控制。研制了激光相干散射等诊断系统,发展了电子速度为超高斯分布时的汤姆逊散射理论和考虑等离子体波阻尼效应的极小角散射理论。
据悉,中科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每次总名额不超过60名,本次共有29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增院士平均年龄53.7岁,最大69岁,最小41岁,其中60岁(含)以下20人,新院士平均年龄为一九九一年院士增选工作制度化以来最小的一次。经过此次增选,中科院院士总数已达710人,该院外籍院士总数53人。
另外,本次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还有我校校友陈润生研究员。陈润生于1964年毕业于我校生物物理系,之后一直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事理论生物学研究工作。现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蛋白质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由于其在基因组信息学和蛋白质三维结构模拟领域的贡献,于1996年在第十五届CODATA国际学术大会上被授予“小谷正雄奖”。
(人事师资处、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