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教育部和科技部的通知,我校潘建伟、赵政国、罗毅、张振宇、陆亚林等5位教授入选2008年度中组部“创新人才计划”。本年度全国高校入选人数为56人,我校是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这是自去年12月我校被中组部确定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以来,我校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的又一捷报。
高端人才引进是我校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点,也是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创新人才计划”),并确立了首批2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共有5所知名高校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列其中。本次我校入选的5位教授都是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的国际知名科学家,同时他们都有着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和工作热情,并把中国科大作为回国创业的首选之地。
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大引进与培养人才的工作力度,从海内外引副高级以上的优秀人才200余名,人才队伍呈现出良好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此次“创新人才计划”工作的开局捷报,既是对我校人才工作的肯定,也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科大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地位和水平。我校将进一步落实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措施,放眼全球,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凝聚更多的一流人才。
附:“创新人才计划”入选者简介:
潘建伟教授,物理学家, 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物理所玛丽.居里杰出讲席教授,主要从事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他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先后8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亮点”或美国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重要进展”,连续5年入选国内“中国科技十大进展”。作为国际量子信息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领域少数几位开拓者和先驱者之一,他是该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特别是他关于量子通信和多光子纠缠操纵的系统性创新工作使得量子信息实验研究成为近年来物理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方向之一,为我国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大贡献。
赵政国教授,物理学家,原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系研究员(研究教授),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的研究,与合作组同行一起首创观测了pionic hydrogen和pionic deuterium(π ρ πd)因强相互作用引起的基态能级展宽,并精确测量了因相互作用引起的基态能级移动;作为BES负责人,BES在轻强子谱学、粲偶素物理和粲物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被邀请在重大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作报告和主持国际会议,BES的R值的测量结果被近些年来几乎所有的重大国际高能物理大会所引用并评价为近些年来国际高能物理界的重大成果之一;作为美方ATLAS Muon探测器phase1,phase2 在西欧核子中心的协调员,在ATLAS Muon探测器的建造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得到各国同行的高度评价。
罗毅教授,理论化学家,瑞典皇家工学院生物技术院教授,现任4个国际杂志的编委,长期从事单分子电子学、分子生物光学和基于同步辐射的X射线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研究,研究中一直着重发展和完善第一性原理等方法,解决在前沿技术发展中重大物理和化学问题。已做出了一批国际领先的成果,在相关领域有着显著的国际影响。建立和发展了可以系统地研究单分子的各种电导行为的新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发展了中心插件计算方法,实现了在密度泛函水平上对含有10万多个电子的准周期纳米结构的精确描述;对分子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给出了至今最为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在同步辐射软X-射线光谱领域,开发了至今最有效和完备的计算方法和程序包。
张振宇教授,物理学家,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凝聚态科学研究部研究员,美国天纳西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教授,现任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副主编,Journal of Nano Research、Chinese Physics Letters、 ACTA PHYSICA SINICA等4个杂志的编委,长期从事凝聚态理论研究,在采用多重尺度方法研究低维体系、纳米材料,特别是表面生长机理及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提出了表面薄膜量子生长的概念,在表面科学领域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仍是当前该领域中的一个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提出了采用表面活性剂生长优质薄膜的新方法。与实验密切配合,在建立简单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解决了大量在表面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陆亚林教授,材料科学家,University of Colorado Springs教授,Active and Passive Electronic 、Advances in Opto Electronics和Contemporary Engineering Science等杂志的副主编,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在新能源材料、纳米光材料及纳米光电学、新型光电材料及器件、全光学光纤激光器及非线性光学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担任过二十多项中美重要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发表80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单篇最高引用次数达到120次,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多次担任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和专题学术讨论会的委员,分会主席,分会召集人。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获得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人事师资处)
高端人才引进是我校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点,也是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创新人才计划”),并确立了首批2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共有5所知名高校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列其中。本次我校入选的5位教授都是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的国际知名科学家,同时他们都有着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和工作热情,并把中国科大作为回国创业的首选之地。
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大引进与培养人才的工作力度,从海内外引副高级以上的优秀人才200余名,人才队伍呈现出良好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此次“创新人才计划”工作的开局捷报,既是对我校人才工作的肯定,也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科大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地位和水平。我校将进一步落实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措施,放眼全球,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凝聚更多的一流人才。
附:“创新人才计划”入选者简介:
潘建伟教授,物理学家, 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物理所玛丽.居里杰出讲席教授,主要从事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他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先后8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亮点”或美国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重要进展”,连续5年入选国内“中国科技十大进展”。作为国际量子信息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领域少数几位开拓者和先驱者之一,他是该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特别是他关于量子通信和多光子纠缠操纵的系统性创新工作使得量子信息实验研究成为近年来物理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方向之一,为我国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大贡献。
赵政国教授,物理学家,原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系研究员(研究教授),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的研究,与合作组同行一起首创观测了pionic hydrogen和pionic deuterium(π ρ πd)因强相互作用引起的基态能级展宽,并精确测量了因相互作用引起的基态能级移动;作为BES负责人,BES在轻强子谱学、粲偶素物理和粲物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多次被邀请在重大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作报告和主持国际会议,BES的R值的测量结果被近些年来几乎所有的重大国际高能物理大会所引用并评价为近些年来国际高能物理界的重大成果之一;作为美方ATLAS Muon探测器phase1,phase2 在西欧核子中心的协调员,在ATLAS Muon探测器的建造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得到各国同行的高度评价。
罗毅教授,理论化学家,瑞典皇家工学院生物技术院教授,现任4个国际杂志的编委,长期从事单分子电子学、分子生物光学和基于同步辐射的X射线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研究,研究中一直着重发展和完善第一性原理等方法,解决在前沿技术发展中重大物理和化学问题。已做出了一批国际领先的成果,在相关领域有着显著的国际影响。建立和发展了可以系统地研究单分子的各种电导行为的新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发展了中心插件计算方法,实现了在密度泛函水平上对含有10万多个电子的准周期纳米结构的精确描述;对分子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给出了至今最为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在同步辐射软X-射线光谱领域,开发了至今最有效和完备的计算方法和程序包。
张振宇教授,物理学家,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凝聚态科学研究部研究员,美国天纳西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教授,现任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副主编,Journal of Nano Research、Chinese Physics Letters、 ACTA PHYSICA SINICA等4个杂志的编委,长期从事凝聚态理论研究,在采用多重尺度方法研究低维体系、纳米材料,特别是表面生长机理及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提出了表面薄膜量子生长的概念,在表面科学领域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仍是当前该领域中的一个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提出了采用表面活性剂生长优质薄膜的新方法。与实验密切配合,在建立简单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解决了大量在表面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陆亚林教授,材料科学家,University of Colorado Springs教授,Active and Passive Electronic 、Advances in Opto Electronics和Contemporary Engineering Science等杂志的副主编,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在新能源材料、纳米光材料及纳米光电学、新型光电材料及器件、全光学光纤激光器及非线性光学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担任过二十多项中美重要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发表80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单篇最高引用次数达到120次,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多次担任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和专题学术讨论会的委员,分会主席,分会召集人。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获得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人事师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