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8

校八届一次教代会学校主要领导报告要点

【围绕科学发展,抓好六个结合】

  根据中央和教育部党组、中科院党组的统一部署,学校于2009年全面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年来,校党委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大力抓好“六个结合”:

  将学习实践活动与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结合起来,积极争取战略办学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将学习实践活动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结合起来,坚持理工协调、精品办学;

  将学习实践活动与拔尖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开创科教结合新模式;

  将学习实践活动与人才强校结合起来,坚持重教扶青;

  将学习实践活动与创新报国结合起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调整科研布局;

  将学习实践活动与管理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寻找改革创新的突破点,努力使高效优质的服务成为吸引人才、凝聚人心的保证。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党建长效工作机制;

  深入调查研究,推进学校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

  紧紧围绕“六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发扬民主办学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和离退休干部工作。

 

【抢抓历史机遇】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国家、中科院的战略规划和布局,把国家、中科院的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机遇,把奋发的精神转变为有为的行动,抓住历史机遇,在即将定型的高等教育格局中抢占一席之地,努力保持高校第一梯队的位置。

 

【发挥创新“火车头”作用】

  坚持创新立校、特色强校是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面对国内高等教育百舸争流的局面,科大绝不能亦步亦趋,仅仅满足于做一节“豪华车厢”。学校力争在办学特色、学科、教学、师资等方面实施一系列前瞻战略举措,布局若干引领科大乃至中国高等教育未来10-20年发展的支撑点,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继续发挥“火车头”作用。

 

【实干兴校】

  “通过发展形成共识,干好事业凝聚人心”,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师生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干实事、人人干成事”的良好风气。

 

【以学生为本】

  科大历来有“以学生为本”的优良传统,所有教职员工都要秉承“全员育人”的理念,积极关切学生的身心特点、关注学生的创造特质、关心学生的内在需求,积极完善适应学生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自许武书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八届一次教代会上的讲话

 

【“135”创新发展工作思路】

  一个目标: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三角协调:在学校战略发展层面,构建我校“目标、管理、资源”的协调发展三角形。

  五个重点:把探索“所系结合”的新形式和新内容作为人才培养的创新点;把高端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作为队伍建设的支撑点;把通过系科调整、提高学科竞争力和活力作为学科建设的着力点;把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社会服务的立足点;把建立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学校改革的突破点。

 

【办学五个坚持】

  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和“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办学方针;

  坚持“学术优先、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做到“不动摇、不懈怠、有自信”;

  坚持“创新立校、精品办学”的文化品格和办学传统;

  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摆放在突出位置。

 

【拔尖人才培养目标】

  为国家未来15—20年培养和储备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

 

【拔尖人才培养思路】

  坚持因材施教,用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成长为“大有作为的人才”和“有足够影响力的拔尖人才”,并努力将“三结合”、“两段式”、“长周期”等理念与方法体现在我校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

  “三结合”,是指通过科教结合,给予学生面向科技前沿的机会;通过理实结合,提升学生原始创新能力;通过所系结合,优化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两段式”,是指在科大学习基础课,接受通识教育,保证基础“宽、厚、实”;在科大的国家级实验室、中科院研究所、国外名校接受联合培养,参与科研实践,形成专业“精、新、活”。

  “长周期”,是指对优秀生源实行本、硕、博长周期培养。

 

【科技英才班】

  2009年以来我校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合作,相继筹备和开办了华罗庚数学英才班、严济慈物理英才班、贝时璋生命英才班、应用物理英才班、力学英才班、王大珩光机电英才班和材料科学英才班等7个“科技英才班”。

 

【人才培养理念】

  本科生教育是“立校之本”。本科教育是我校在国内外赢得良好办学声誉的根本,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形成“名校”品牌的第一要素,是培养拔尖人才的教育基础。

  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研究生教育是我校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和最终体现。

 

【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

  进行研究生教育战略转变,实施研究生分类培养,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层面引导完成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分类转型,在博士研究生教育层面建立科学的分类质量评价体系。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3551工程”】

  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中心目标,构筑信息服务平台,强化研究生公共教学实验条件,推动建立分类管理的“三大中心”,构建研究生“五大公共实验平台”,搭建研究生信息化管理“五大信息系统”,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3551工程”。

 

【学科发展四个坚持】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

  坚持发挥基础前沿科学优势,努力做到优势学科总量不断提升;

  坚持学科建设的基础性、交叉性和前沿性,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学科;

  坚持“顶天、立地、聚焦”的原则,大力发展工程与高技术学科。

 

【人才队伍建设思路】

  提高我校队伍建设水平,要坚持“学术优先、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遵循“系统思考、整体把握”的建设策略。学校提出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是,至2020年我校1/3左右教师达到国际一流大学教职水平,拥有300名具有国际声誉的一流学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把高端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作为队伍建设的支撑点,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构建以“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为支撑的人才“金字塔”结构。

 

【青年教师“三位一体”培养格局】

  学校把青年教师培养作为一个长期基本建设工程,做好政策供给和制度安排;各院系、各级学术委员会把青年教师培养作为重要工作并承担青年教师培养的导师职责;青年教师本身要按照学校的办学目标,结合自己的学术专长和学科特点,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行政工作理念】

  教育事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依靠人、培养人和服务人,按照“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不断地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师生能力。

 

【争取资源四种方式】

  高校间的竞争不仅是人才、科技和文化等“软实力”的竞争,也是经费、设施等“硬实力”的竞争。资源是立足之本,也是发展之本,要想在高校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就要领先一步、技高一筹,做好资源获取、配置等创新工作。2009年是我校“抢抓资源、夯实基础”最为关键的一年,通过抢抓历史机遇、政策规划响应、区域战略合作、参与重大专项等多种手段,我校各类办学经费有较大增长。

 

【国际合作交流思路转变】

  我校的国际化至少包括三方面,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校友和国际化的师生。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栋梁人才,增强师资队伍整体实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做到院系领导有国际视野、职能部门有国际意识、教学科研有国际竞争力。

 

【园区建设两步走】

  学校按照“十一五”建设任务、“十二五”规划目标,计划用10年的时间,按照“两步走”完善园区建设:

  第一步,用3-5年的时间,努力实现东西校区连接,初步建设成功能分区合理、有利于师生互动和学术交流的校园;

  第二步,通过“硬”设施和“软”设施的双提升,通过园区建设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发挥园区的基础支撑性、服务保障性,初步形成一个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相匹配的、园区精致、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现代大学校园。

 

【发展主题年】

  2009年是我校“抢抓资源、夯实基础”的关键一年。

  2010年是我校“科学规划、布局未来”的关键一年。

——摘自侯建国校长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八届一次教代会上的报告

 

                                                           (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