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阜阳师范学院 姚树颍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了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当前高校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完善教授治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方法。
关键词:高校;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民主法治建设的新要求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任务,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是其中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理应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地和典范。因此,高校民主政治建设不只是域内一己之事,在整个社会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是教职工的主体要求。高校教职工是高校的主人,也是民主意识较强的群体,尤其是在当前物质生活条件基本满足的条件下,他们更加渴望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要发挥好教职工的“主体”作用,就必须使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民主政治权利真正得到保障,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学校的改革发展之中。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新形势下落实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客观要求。
(二)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是培养“四有”新人的迫切需要。学校是培养公民的地方,也应当成为公民社会的引领者。高校作为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基地,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也要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与法制观念。这就要求高校既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管理服务水平,也要有浓厚的民主政治氛围,从而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三)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高校劳动关系市场化、契约化、工资福利分配绩效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向纵深发展。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使内部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客观上更加需要发扬民主,进一步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大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表现,而大学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则有赖于民主法治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
(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强调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并把“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高校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民治法制建设的新要求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新任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体系,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扎实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二、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高校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格局,民主管理已成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民主政治建设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绩
1.高校民主意识明显增强。当前,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职工,民主意识都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党政领导在实践中体会到,学校的任何一样改革没有教职工的参与,都不可能顺利进行。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也越来越高,知校情、论校事、参校政,成为大教职工的普遍要求。
2.高校民主制度逐步形成。目前高校普遍建立了校院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长向在教代会上报告基本工作、财务收支状况,审议讨论通过学校的发展规划、人事与分配制度的改革等。重要干部的任命、领导干部的考核等都扩大了民主成分, 形成了若干民主制度。随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章的实施,高校民主政治有了制度的保障。
3.民主实现的形式逐渐丰富。目前,高校民主的实现形式主要有:民主选举,直接或选派代表选举党委领导班子,民主推选各级各类先进人选等;民主管理,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讨论审议、民主决策等;民主协商,参加学校改革、发展及其重要事项举行的征求意见座谈会等;民主沟通与协调,通过书记、校长信箱或其它途径反映问题、反馈信息等。
(二)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们在肯定高校民主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 也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政治建设的理念还没有完全确立。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民主意识不强,认为发扬民主是“自找麻烦”,决定事情仍然习惯于个人说了算。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普遍、应有的尊重,教职工往往被领导习惯性地看成被管理者,几乎没有实质的机会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教师的主人翁地位体现不充分。另一方面, 又有不少教职工民主意识不强, 觉得“只要领导定了就行”,还有些人则认为既然是讲民主, 那就什么事情都要由群众说了算。这不是科学民主的理念。
2.民主政治建设的范围还没有完全覆盖。在高校,民主建设的覆盖面已比较广泛,但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目前并没有完全覆盖。据2011年12月发布的《2010-2011年度高校信息公开观察报告》显示,目前国内高校政务公开、财务公开透明及主动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情况,普遍不是十分理想。又如“教授治学” 是近些年提出的高校民主管理体制和途径之一,但现实中并没有广泛实施。其中有认识问题,也有机制问题。根本在于高校现行管理格局和权力关系失衡,其中主要是行政权和学术权失衡。
3.民主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高校教职工民主参与的制度仍不够完善,一些制度落实的效果也并不理想。民主管理制度是广大教职工参与高校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依法治校、实现学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加强民主的制度化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分配制度、考核制度、议事制度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当今理论界给出了“三个笼子”的解释:一个是民主的笼子,决策通过民主程序;一个是法治的笼子,要依法行政;一个是监督的笼子。“笼子”理论的实质是强调制度对权力的规范和制约。
三、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思考
高校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特征。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在实际进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有一个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必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拓展民主的内容,创新民主路径方法,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进一步夯实高校基层民主,从而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一)以党内民主建设推进高校整体民主建设。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民主治校、依法治校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党内民主是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自由平等地参与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的原则,党内民主状况,对高校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论述“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时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有人说透明度决定公信度,越公开就越透明就越少质疑,越有利于公众知情权的保障,有利于舆论监督。因此,高校党委要突出党员的主体地位,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切实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要正确运用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建立健全党内各项制度,积极落实党务公开,对一些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广泛听取党员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凡涉及广大党员切身利益的政策制度的制定,都要最大限度地向党员公开。另外,还要严格执行党委换届规定,按时召开党代会,选举学校党的领导集体,建立科学完善的党内权力运行机制。要努力强化党的民主理念,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民主素质,培养民主习惯,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和水平。总之,党内民主具有十分的重要性和鲜明的领率性,高校党委必须从战略高度,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以党内民主带动校内民主,努力探索体现高校特点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二)千方百计发挥好教代会的作用。教代会是党委领导下的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和主要载体,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形式。教代会的性质与作用,在理论上是有共识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教代会职权未能充分落实、教代会闭会期间民主渠道不够通畅,教代会制度与权力的弱化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改变这个现状:首先,要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建立教代会科学运行机制。2012年元月,《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作为全国首部规范行业民主管理的部颁规章正式实施,这在高校民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高校应抓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实施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使教代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其次,要着力提高教代会质量,全面落实教代会职权,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坚持涉及学校重大改革与发展、教职工切身利益等方面的事项,必须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必须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使教代会做到“重大问题有建议、源头参与有主张、决策过程有声音、关键时刻有作为”。再次,要积极推进二级教代会建设。二级教代会是高校教代会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是二级学院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二级教代会更加贴近广大教职工的实际,深化和拓展了教职工民主管理监督的深度和广度。高校要进一步规范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二级教代会的作用。
(三)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推进阳光治校。校务公开是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实现民主办学、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采取的一项重要制度,使广大教职工能够知校情、议校事、参校政、督校务。通过公开,把学校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置于广大教职工的监督之下,使学校各级领导增强了廉政勤政意识,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校务公开:一是校务公开的内容要规范,避免公开的随意性,深化拓展公开内容,对于学校重大发展战略的制定、执行以及与广大师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决策都要向师生员工公开;二是校务公开的形式要规范,要创新校务公开方式方法,不仅需要某些校务管理结果的公开,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校务重大决策、执行过程的公开,要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坚持校、院两级并举,突出抓好院务公开。三是完善公开制度,不断完善校务公开的监督检查、激励和问责机制,实现校务公开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要力戒形式,注重实效,不断扩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校务公开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校务公开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学校行政主持,纪检、监察、工会协调、监督,业务部门各负其责,教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在校务公开的舞台上,党委处于核心地位,行政部门唱主角,纪检、监察、工会发挥协调监督作用。
(四)完善教授治学模式、推进民主办学。当前,高校依然延续政府组织机构的管理模式,主要依靠行政权力来治校,这使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行政色彩较浓,学术权力薄微。克服大学行政化倾向,要科学平衡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关键要实现教授治学。教授治学是与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构成有机整体的民主管理方式。参与学校学术决策和管理是教授学术权力的主要体现。应该赋予教授在学术发展与规范、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重大问题上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完善教授治学模式,推进民主管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着手:一是在学校层面建立由专家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术评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要明确学术委员会的地位作用、责任和权限,确保其独立行使学术权力,如引进人才招聘权、职称评定权、项目申报和评选推荐权等,并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论证与决策。二是学术机构要以教师为本,以学术为尊,其委员必须经民主选举产生,教授也要树立学术民主管理的理念,慎重运用手中学术权力。学术委员会应有会务公开、回避和监督制度,努力提高其学术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确保学术权力运行的公平公正。民主治校理念的树立和教授治学模式的形成,是实现学术自治的重要条件。大学的真正自治,是中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十分关键的一步。
(五)拓展民主渠道的其他途径。首先,发挥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高校中的共青团是党联系教职工和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在组织教职工和青年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校要支持他们依照各自章程,依照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参与高校的管理,发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协调作用,鼓励他们依法独立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贡献力量。其次,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在高校,一批有知识、有才华的专家教授参加了不同的民主党派。为此,高校党委要发挥党的民主协商、民主监督的优良传统,拓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渠道,虚心听取他们办好学校的意见和建议,经常向他们通报学校的情况,诚恳接受他们的监督,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促进学校的发展。
总之, 如何让政治机制反映草根民众和普通劳动者的权益,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参政议政权,已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课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国现阶段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和突破点就是基层民主。高校作为精神生产的基地,引领着社会风气,理应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地。广大教职工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参与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有责任、也有条件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排头兵,在加强高校民主管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践中,不断书写基层民主建设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盖玉强,周慧茹.对高校基层单位民主建设的几点思考[J].工会论坛,2008,(5)
[2]张斌,韩立新.和谐校园视域下的高校民主政治建设[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5)